学生的学习质量是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以往谈及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更多关注的是专业设置、课程改进、课堂教学、校企合作等,而较少聚焦学生学习质量。与普通学校学生相比,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遭遇到更多困难,因此,调查评估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对苏州市各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中职、高职高专、五年一贯制职校、“3+3”或“3+4”(前3年级)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涵盖了26个专业。随机发放问卷1998份,回收1973份,其中有效问卷1912份。调查从学习态度、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性学习能力、实践教学学习等维度考查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
学习态度总体不乐观,缺乏深度学习意识能力
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质量的一项根本因素。调查发现,33%的职业院校学生愿意学习,认为学习是快乐和充满乐趣的活动,但感到学习很无聊的学生比例也达到了23%,而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表示不清楚或无所谓的学生比例更高达44%,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事实上不够积极主动。后两类学生加起来所占比例高达67%,表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态度总体上不乐观,这与大多数一线教师的感受是一致的。
对学校及自我的认同感较低是制约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43%的学生认为职业院校比普通院校层次低,38%的学生认为普通院校的学习气氛比职业院校浓厚。专业认同感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1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所学专业,4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什么特别感受,只有38%的学生认可自己的专业。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对职业院校的行业性质和开设专业缺乏了解,专业选择盲目性较大,入学后受各种条件限制未能进入感兴趣的专业,导致学习的内在动力欠缺,自我降低学习目标,甚至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学业成绩。
是否深入掌握所学内容是衡量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数据表明,43%的学生对所学内容不仅追求理解表面意思,还会挖掘深层含义。但是,有33%的学生表示只偶尔会意识到应深挖学习内容的意义,而只注意学习内容浅表意义的学生达到24%。超过半数的学生缺乏深度学习的意识、能力与习惯,很少对所学内容自觉深究和拓展,也很难将所学内容真正内化于心,更遑论灵活地迁移和运用。
教师的教学是影响学生深度学习效果的显性因素。3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对于透彻理解所学内容帮助很大,但有22%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另有45%的学生认为在教师的帮助下只能部分地掌握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空间大,实践教学未达预期效果
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化时代学生极其重要的核心素养。不少职业院校对学生管理严格,规定学生要集中在教室上晚自习。因此,从时间维度看,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并不差——67%的学生每天自习时间为1小时左右,11%的学生在1至2小时之间,22%的学生超过2小时。然而,自习时间仅是自主学习的形式因素,如果从学习的计划性与主动性等内在维度考查,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仅有29%的学生能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并努力完成,高达26%的学生没有制订过学习计划,认为学习计划无用,还有45%的学生表示虽然制订过计划但未能执行。21%的学生表示会主动预习和复习,69%的学生只是偶尔预习或复习,从不复习和预习的比例达到了10%。另外,高达4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从未尝试过自主学习。
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养成学生的工作能力,而常规性工作的变革速度并不剧烈,这导致职业院校师生在某种程度上对创新性学习不够重视。调查显示,一半的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12%的学生感觉自己根本没有任何想法,38%的学生觉得偶尔会有想法。仅有35%的学生会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但65%的学生没有意识到创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是养成学生工作能力不可替代的途径。有48%的学生认可实践教学的巨大价值,但也有42%的学生对此没有足够认识,甚至有10%的学生完全没有意识到实践性学习的重要性。超过一半的学生(57%)认为实践教学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对校内实训教学的效果尤其不满意。13%的学生感到实践教学没有作用,仅有30%的学生表示实践教学基本达到目的。
激发动机培育能力,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质量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路径入手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质量。
一是完善治理结构,从内外两个管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职业教育和所学专业认同感低、自信心弱是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政府和职业院校应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职业教育的价值与优势,努力改变社会舆论,改善职业教育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职业院校还应逐步改革招生、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等,创造条件让学生能较为自由地选择或转换专业。同时,让学生既能从专业实践教学中认识和体验知识的用途并激发兴趣、获得成就感,又能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律能力。职业院校还应重视开发适合的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二是着力打造课程与教学的完整生态圈,促进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习实训课程等实质性融通,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深度学习要求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深度思维、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而当前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与管理以专业为设计逻辑,各专业之间、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之间、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条块分割,导致学生的学习结果孤立化、碎片化,工作技能缺少理论知识的支撑,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无法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得到理解和深化。为此职业院校应以工作过程为基本的逻辑分析起点,剖析、确定不同课程或学习模块之间精准的契合点,努力贯通专业课、通识课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的课程生态圈,并改进管理体制,从而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三是推广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多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为自己的学习做主,自我规划、自我推进、自我激励等学习能力极度缺乏。为有效增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师应积极尝试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开讲之前先行自学,锻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进程、寻找学习资源、调节学习过程等能力。教师还应改变快节奏、大容量、强调表层知识点掌握和机械训练的教学策略,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节奏,帮助学生从容认知和内化学习。
四是高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发展。紧扣书本上的知识点和特定岗位的工作技能、注重记忆与训练是造成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创新创业教育是克服传统教学弊端极好的路径和平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育学生敏锐地洞察问题、抓住机会的素质,敢于冒险、勇于行动、甘于担当和善于学习的能力,务实踏实与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卓越的领导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这些正是创新性学习的根本主旨。为了促进学生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也应努力变革。教学内容应着眼于基本文化素养与通用技术素养的养成,教师应大力营造民主平等、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鼓励赞赏学生的新想法,并在考试评价中肯定学生创新性的思维、作品或行为。(作者:赵蒙成 吴紫凝,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转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