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0年或2035年,处于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国家宏观政策战略和教育改革发展自身逻辑的牵引之中的现代教育体系,应当是一个扎根中国大地,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
党的十九大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明显成效,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面对当前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与人民对获得更好教育期盼之间的矛盾,需要系统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从而为教育现代化实现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和保障。那么,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路在何方?
国际教育改革趋势要求教育体制机制具备更强的覆盖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国际教育改革呈现三大主流趋势——由“学习为中心”转向“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由教育“公共利益观”转向教育“共同利益观”,由国家教育决策治理转向全球教育决策治理。未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向要体现“三性”,一是要具备更广的“覆盖性”,以服务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具备更高的“包容性”,以便家庭、学校、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教育改革和治理;三是具备更强的“开放性”,以着眼中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培养能够对外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人才。这需要一个更为全纳的教育系统,要反思梳理教育现有的体制机制各个环节的衔接、各类教育的融通方面是否仍存在断点、盲点和障碍。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处理好现代化与人民满意、公平与质量、系统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国家现代化是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进程,这势必伴随着以西方现代国家发展水平为比较标准的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标准化过程。由此,现代化也会呈现出一定的标准化倾向。然而,中国的本土国情与西方现代国家存在差异,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在追求现代化之时,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充分尊重中国国情和民愿,处理好现代化和人民满意之间的关系。公平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始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就是在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过程中,教育改革要体现对弱势群体教育需求的关注,努力实现优质均衡。同时,要系统提升教育质量。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需要点面结合,不仅有各级各类教育的精准定位和周详谋划,还应有教育发展体系和教育治理体系的贯通协作,完善涵盖且贯通各级各类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体系,优化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教育治理格局。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求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2017年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教育改革方面的举措作出调整与深化,并对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讨论的时间节点划在了2020年。然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具有更为长期和深远的影响。教育体系改革应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面向2030年或2035年,处于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国家宏观政策战略和教育改革发展自身逻辑的牵引之中的现代教育体系,应当是一个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可在以下三方面实现对现有教育体制机制的延伸和超越:
一是建立与智慧社会相配套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智慧社会需要的智慧教育系统具备多样性、便利性、人性化和自我生发的特点,这就需要教育体制机制打破固有边界,在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管办评分离、放管服结合方面既做到权责分明,又做到合作无间,达到纵横协同和深度融通的效果。
二是以优化教育文化生态统筹教育体系结构和关系的完善。智慧社会的教育文化生态以全纳、有序、自新为核心特质,即教育主体各司其职,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教育系统全链条,各教育子系统共生协调,并拥有自我更新和进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需要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职业发展和终身成长体系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教育发展生态。
三是同步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发展体系的可持续性。不仅要关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还要优化教育治理系统本身的体制机制,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内部整合,强化智库建设、督导体系和第三方评价主体的内部挖潜。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服务机构的能动性,将其纳入教育治理系统优化的框架中来。
(作者:李璐,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转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3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