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教育大会隆重召开,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教育事业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强力发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必将引领职业教育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着力做好谋篇布局,继续以勇于担当、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化改革创新,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政策落实,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再出发”,进一步提升全省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发展质量。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确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更加顺应时代要求,继续走在前列,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军民融合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更好地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一、着力创建山东省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将职业教育摆在教育强省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大格局中系统谋划布局,紧紧围绕破解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突出矛盾,推动省部共建山东省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人才培养、“双师型”队伍、产教融合、办学制度、保障机制、管理体制、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创造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建设职业教育制度创新高地。着力调动各地、各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创新发展激励机制,遴选一批职业教育发展基础好、改革创新意识强的市、县(市、区),省地共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青岛市、潍坊市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为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新路径、提供新样板。修订《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将职业教育作为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和企业家的标准配强职业院校领导班子。
二、着力构建从中职、专科、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系统规划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扎实推进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本科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衔接,推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加快推进高校分类考试招生,优化改进春季考试招生制度,畅通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本科高校渠道,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本科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年提高,吸引更多优秀学生主动学习技术技能,使春季高考成为技术技能人才选拔的主渠道。鼓励支持高职院校辐射带动更多中职学校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优质本科高校参与春季高考招生和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激励机制及责任机制,以新设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优质高职院校为主体积极探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支持高职院校深度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培养环节。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遴选具备条件的学校开展综合高中试点,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为更多初中毕业生提供选择教育类型的机会。
三、着力构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育人机制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标准引领,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流程再造,开发400个左右专业教学标准,形成既分层分类又系统衔接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启动课程改革攻坚战,推进“课堂革命”,大力推进做中学做中教、育训结合,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在中职学校探索实施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行学分制。实施德技双优“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用5年时间培养10万名“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健全省级统筹规划管理和协调,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分别组织选用中、高职教材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行“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分专业制定职业教育培训标准,支持引导职业院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军民融合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升培训能力,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四、着力建设全国一流职业院校和专业(群)
在各类规划中充分考虑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健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的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与区域产业对接,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实施职业院校优质特色发展工程,以设区的市为单位制订五年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建设100所左右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职学校、30所左右优质高职院校, 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健全专业设置与调控机制,完善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分类拨款和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状况报告,研究探索以专业评估结果为基础的职业院校排名机制,重点建设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着力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扶持农林牧渔地矿油和涉海类等艰苦专业,引导职业院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全省建设200个中职品牌专业、200个高职品牌专业群,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五、着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
制定校企合作推进办法,加快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积极承担国家职业教育“十百千”产教融合试点。落实校企合作办学财税激励政策和收费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在职业院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在企业设立二级学院(系)。推动市、县级人民政府设立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建立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成本补偿机制,将规模以上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开展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支持建设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和企业,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一批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制定政策措施,允许职业院校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所得收入可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和教育教学奖励。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
六、着力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推动由职业院校自主制订单位内部人事管理制度、管理岗位设置、安排和执行用人计划、招聘各类人才、组织竞聘上岗和人员聘用管理、确定本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方式,并由事前备案改为事后备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推进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青年技能名师建设计划,培育一批专业(学科)骨干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职教名家,支持聘请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造就一批职业教育领军人物。创造条件建设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设立职业技术师范二级学院,培养职教师资。推进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养老保险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
七、着力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
坚持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建立稳定长效投入机制,继续加强对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和内涵建设的支持力度,探索实施“基本保障+发展专项+绩效奖励”的财政拨款方式。全面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并适时提高和实行差异化生均拨款,形成奖优扶优、支持特色发展的机制。用足用好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政策。推动建立市、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审计公告、预决算公开制度。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出资举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化解公办职业院校债务。
八、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依托山东与澳大利亚南澳州和德国巴伐利亚州、赛德尔基金会、手工业协会、焊接协会及鲁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研讨活动等平台,支持职业院校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与国际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举办合作办学项目,派遣访问学者系统学习先进办学模式,建设海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推动高水平职业院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支持职业院校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在沿线建立办学和研发机构,与沿线院校联合举办高水平职业技能大赛,支持沿线国家学生来鲁留学,支持承揽海外大型工程的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适应山东省企业“走出去”的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 邓云锋)
(转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信息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