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作出了系统设计和部署。职业院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完成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值得深入研究。
职业院校具有实施劳动教育天然优势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劳动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的一类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相互统一的,职业院校具有实施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其中专业(技能)课程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这些专业知识、技能的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实践,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全程渗透着劳动知识、技能学习,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养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引导,这是区别于普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利载体和特有路径。
为了确保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和办学质量,我国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中都有关于“双师型”教师比例或数量上的结构性规定。根据教育部2021年统计数据,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任教师占专业(技能)课程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5.51%,已远超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30%的比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也已超过55%。同时,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向职业院校流动,这些兼职教师已经成为职教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教育专业素养、又有专业实践能力或行业从业经历的师资队伍,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软件保障。
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面临挑战
在我国当前的家庭结构、教育体系结构的大背景下,随着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往往缺乏承担家务劳动、生产劳动的机会和体验;而二元结构的教育体系也使得职业院校生源群体的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这使得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会面临学生劳动态度、观念、知识基础等方面的短板与挑战。
一是学生对一线生产服务劳动缺乏认知与兴趣。我国长期以来实行普职分流的二元教育结构体系,主要是依据中考成绩确定学生在初中后进入哪个发展通道,因此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往往是学生没有考取普通高中后的无奈选择,并未对未来从事一线生产服务性劳动岗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义务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匮乏,使得学生对社会分工体系中的各行各业也缺乏基本的职业认知,更谈不上有意识的生涯发展规划。主观上的无奈和客观上的无知,最终导致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后的专业选择上处于盲目、茫然、盲从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劳动态度、品格上的明显短板。
二是文化知识短板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除了知识和学业成绩层面,调查研究还发现,在毅力、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等非认知能力方面,中职学生得分均显著低于普通中学学生。而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由于面向就业办学定位的导向而更为侧重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学生原有的薄弱文化基础面临进一步削弱的窘境,导致学生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
三是人文教育弱化不利于劳动素养全面提升。一个人在职业劳动生涯中,除了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地与团队成员、客户等进行沟通、对话、协商,对他人诉求、意图、价值观的准确理解、判断与回应,是有效交流、合作直至达成一致目标的重要基础。因此,一个劳动者和职业人的健康心理、文化修养、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是职业与劳动精神的核心要素,是职业劳动素养的持久根基。但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对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健康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文教育重视不够,致使学生人文素质偏低、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淡薄。这是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五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学生完成学业后将直接进入劳动者队伍,成为生产服务劳动的主力军。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新业态、新职业层出不穷,需要劳动者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即自我发展能力。结合时代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亟须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体系,“五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发挥着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需要纠正劳动教育“劳动化”和“教育化”两种偏颇,不是参加体力劳动就是劳动教育,更不是在课堂里讲劳动就是劳动教育,而必须在劳动实践中兼顾知识应用、技能锤炼与价值引导,实现劳动和教育的融合与统一。尤为重要的是“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使学生不仅会劳动,还要爱劳动、勤劳动,科学劳动、诚实劳动,通过劳动实现体力与脑力协调发展,实现思想品德、审美修养、创新精神的全面成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职普融通”,为学生创造多次选择和多样化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在优化国家教育体系层面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职业院校具有实施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而这种优势应纵向向普通中小学延伸,横向向普通高中、普通高校渗透,为普通学校提供以课程和资源为载体的劳动课程教学服务和职业生涯指导服务。这一方面能够弥补普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短板,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中小学生提早获得职业认知和启蒙,了解职业院校专业方向,树立职业生涯意识,促进普职衔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生发展通道的拓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已从过去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转向“升学与就业并重”,逐步探索按专业大类培养模式,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将有助于中职学生厚植文化知识基础,增强发展后劲,获得平稳、可持续的职业生涯发展。要加强职业院校人文课程建设和人文精神培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让他们有更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成为一个体力脑力协调发展的、能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变迁的职业劳动者。
(作者:马延伟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推进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研究”成果)
(转自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