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拓展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问题解决、团队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要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加强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布局,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等国家重点战略部署储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此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又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做了系统性论述,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
新质生产力是在党的二十大之后提出的又一战略性概念,与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一脉相承,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突破方向。职业教育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亟待思考解决的重点难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内生要求
何为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传统生产力而言的,其目的是克服传统生产力的弊端。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赖要素投入驱动,特别是廉价劳动力和海量实物资本的大规模投入,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而非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使得我国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和逆全球化趋势,传统依赖出口和外资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挑战。这要求我国经济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内生增长动力,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增长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依赖;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形成更加高效、环保的产业体系,减少过剩产能和低效投资。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创新,提升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目前社会各界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集中在科技创新上面,焦点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创新,但是我们认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源。
数据显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0%、德国的44%、日本的63%。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劳动大军以非熟练的农民工为主,人力资本密度很低。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退,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悄然变化,调查数据表明,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谈到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同时突出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因此,大力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劳动者,才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要以提升学生人力资本为中心,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是绿色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标识绿色职业134个,约占职业总数的8%。职业教育应该加强教师的绿色教育培训,加强绿色技术、环境保护等相关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技能。
其二是数字化。数字产业和产业数字化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职业教育要借助数字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技能。
其三是定制化。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满足学习者不同的需求和背景,课程设置、学习路径和教学方法都更加灵活,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其四是复杂性。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不确定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因此,要从重视技能传授变为更加注重方法的教育,用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代替熟练技工培训。
其五是融合性。将不同学科、领域和行业的知识相互结合,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领域相结合,推动跨学科的教育模式。
其六是持续性。鼓励学习者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变化,支持学习者实现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目标。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一是升级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拓展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问题解决、团队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仅要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加强这些综合素养的培养,还要将它们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指标。
二是优化专业布局结构。职业教育要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加强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布局,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等国家重点战略部署储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需求监测与分析体系,形成动态调整专业的闭环,确保教育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三是变革教育教学方式。职业教育需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中,打造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提升教育资源的可接入性和可访问性。同时,探索建立跨专业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跨界视野和协同合作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和职业需求。
四是强化科教融汇。职业教育要与地方产业和企业紧密合作,通过设计定制化课程等形式,使学生能直接接触行业前沿,实现教育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输送更加符合需求的人才。
五是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职业教育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吸收和融合全球创新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张启鸿,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转自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