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启蒙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预备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在成长早期正确认识自我、认知职业、塑造理想、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在技能型社会构建进程中,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凸显。近年来,在技能型社会发展背景下,国家在新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以及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都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将职业启蒙教育纳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职业启蒙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政策推动和各地探索实践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瓶颈尚存:一是缺乏系统规划。职业启蒙教育发展历程较短,各类制度保障尚待健全,各方利益主体诉求不同,缺乏系统化的职业启蒙教育配套政策和指导意见,职业启蒙教育实施和评价的体制机制仍待完善。二是欠缺社会认同。目前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仍然存在,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不足,很多受教育者仍被束缚在应试教育思维框架内,对于职业兴趣挖掘、职业技能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认知滞后,职业启蒙教育实施效果不佳。三是资源动力不足。中小学作为职业启蒙教育实施主体,面临师资、课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短缺问题,中小学师生、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相关实施主体由于考试评价体系、自身办学发展、投入产出成本等因素限制,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动力不足。
职业启蒙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教育部门、职业院校、中小学校、行业企业等协同发力,多方面优化发展路径。作为职业启蒙教育参与主体中的关键角色,职业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以通过其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促进受教育者深化职业认知、树立职业理想、养成职业习惯。
职业院校是职业启蒙知识和工匠精神的传播阵地。职业院校可以主导开发启蒙课程,将职业岗位、职业认知、职业行为、职业规范等融入,构建分学段、序列化、系统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职业知识启蒙教育。同时,将工匠精神内涵融入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创新传播方式、与企业合作共建工匠文化实践基地,让中小学生亲身体验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工匠精神熏陶,并逐渐内化为职业素养。职业院校可与中小学校联合制定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绘制课程图谱,解决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不系统、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形式单一、教育内容片面等问题。
职业院校是职业启蒙教育资源的储备和供给基地。职业院校需将职业启蒙教育纳入学校办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利用好丰富多样的专业实训设备和场所、“双师型”教师资源、线上线下职业教育课程与其他教学资源,以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各种职业,激发其职业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通过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技术和社会资源,拓展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开放性立体化活动资源,不断更新优化,确保职业启蒙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要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保障从事职业启蒙教育的教师数量和质量。
职业院校是职业体验和树立职业理想的实践场域。要发挥职业院校在师资、硬件等方面的优势,设立普通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基地,或根据相关行业、产业发展情况,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启蒙实训基地,共同设计具体可行的实施项目,开展职业启蒙活动。同时,根据中小学校职业启蒙教育要求,对中小学教师和企业导师开展培训和社会服务工作。
职业院校是联结多主体协同参与的平台枢纽。在职业院校枢纽作用下,将职业启蒙教育纳入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使中小学参与行业产业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共同开发设计职业启蒙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创造并集聚符合市场需求与学生兴趣的职业启蒙教育资源。我们要通过整合义务教育、普通高中、高等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以及行业企业资源,实现多元主体广泛参与职业启蒙教育,助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作者:郭福春,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校长)
(转自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信息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