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教育既坚持“大力发展”。又着力“提高质量”,在规模扩展和内涵提升有机统一的基础上推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呈现出七大转变:办学理念由封闭转向开放,评估指标系统由本科压缩型向高职特色型转变,师资引进与培养由学科型教师向双师结构转变,教学内容由注意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课程系统建设由稳定的学科课程向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转变,办学模式由单一学校办学向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转变,培养方式由单纯依赖课程教学向注重实习实训转变。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七大转变
近5年来.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院校毕业生年均增加30万人以上的双重压力下,高职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却由2004年的42%逐年攀升到2008年的68%,平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由此可见中央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三大战略以来.横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领域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功不可没。正是由于高职教育既坚持“大力发展”,又着力“提高质量”,在规模扩展和内涵提升有机统一的基础上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呈现出以下七大转变。
一、办学理念:由封闭转向开放
办学理念是封闭还是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办学者改革的决心。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温总理又多次指出,“只有职业教育才是真正面向人人的教育”。温总理这些讲话和指示都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应具有开放的办学理念。近几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就,就体现了高职院校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
办学理念的“开放”,主要包含了体系开放、机制开放和模式开放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真正面向全社会.要求高职教育体系的开放:二是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要求高职教育机制的开放;三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高职教育模式的开放。教育部提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前要进行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而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不可能按照学校教育的规律和教学秩序来接受学生培训。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开放办学,加快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同时,办学理念的开放,还进一步要求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谋划自身发展,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二、评估指标体系:由本科压缩型向高职特色型转变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之初,高职院校的评估基本上采用本科院校的评估思路和方法,评估指标注重学校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图书馆藏量,专任教师的数量、学历、论文.学术成果、学科建设情况等硬性指标。在这种未能从本科教育的压缩模式中走出来的评估指标体系下,高职院校确实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仅从校园形态上看,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建筑和校舍围墙都与普通大学一样,即使是实训实验室也大都是设置在漂亮而封闭的楼房内,而在楼房设计施工的时候很少考虑过实训实验室要建成什么样。
2008年4月开始的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的办学要求和改革举措系统地设计成了一套新的评估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和特色。目前的高职院校评估已不再定位于对整个学校的评估。学校多大面积、多少楼房、多大的图书馆等只是作为参考材料列在数据平台上,而不列入评估的范围之中。“评软不评硬、评动不评静”,成为新的高职院校评估的两大原则。所谓评“软”,就是以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在全面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做出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校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压缩模式。而所谓评“动”,则是既着眼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又更加关注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力。从新的评估指标体系来看,提出了诸如“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等一系列具体指标,以及“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等具体要求,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就业能力。这一新的评估方案的实施,标志着高职教育开始逐步走向完善成熟,凸显了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特色。
三、师资引进与培养:由学科型教师向双师结构转变
高职教育要摆脱学科教育模式.需要摆脱依靠学科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办学思路。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广大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认定这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双师素质”,二是“双师结构”即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职教育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社会化是必由之路,因此教师队伍结构也必须多样化、社会化。学校要向社会开放.根据需要广泛聘任专业兼职教师,这样可以有广泛的选择空间,能够保证先进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实践技能有特殊要求时能提供满足要求的实践教学技能,还能适应专业迅速变换的需要,在社龛需求与学校教师不足的情况下解决教学急需、提高办学效益。同时,有利于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形成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
在周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中,教育部、财政部特别将“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列为示范性院校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同时把“在示范院校开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试点,加强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为支持示范院校的改革试点工作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以达到在“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而这也正是实施该项建设计划的总体目标之一。可以预见,强化培养、扩大兼职、增加吸引力,将促使“双师型”教师结构的明显调整和优化。
从实践看,一方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明确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同时,明确要求“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人制度”,这一切都将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另一方面,随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逐步走向深入,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也将逐步加大,学校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成为加深与企业交往的最常用的方式。鉴于目前高职教育专任教师队伍仍是一支适应普通高校教学的学科型教师队伍,教育部在新一轮高职院校“工作评估”的指标体系中,既通过“专业课专任教师强调技能水平提高及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要求强调了“双师素质”,通过“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逐渐提高”的要求强调了“双师结构”,使加快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四、教学内容:由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课程易于编制,有助于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许多高职院校在创办初期,教学内容的安排几乎都会刻意拷贝和复制普通高校的学科课程。因为他们感到只有这样才是正宗的大学教育,结果形成了本科压缩模式,美好的初衷往往以失败告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基层一线和工作现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是其主要特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指引下,人们日益认识到过分偏重理论的教学内容并不适应高职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由学科本位转向就业导向,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 教学内容体系。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要不断融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在分析与掌握特定专业领域内高技能人才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强化实践教学,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许多高职院校将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引入教学,使教学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围绕企业一线生产标准和工作要求,把课堂搬到车间和地头,实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学生在真刀真枪中练。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岗位的实际.满足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与企业联合共同进行课程的研制和开发,在对职业岗位需要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始终坚持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宁波这一中国的“模具之都”,从模具行业实际工作的职业活动分析人手,构建理论、实践、素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把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内容,与企业合作建设集教学、生产一体化的实训和研发中心,共同实施教学和管理。
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增加行业企业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高职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学统筹学历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重视社会评价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制度性保障,将有效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统筹兼顾学历和职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务管理等基础条件,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使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笔者认为,应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支持下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直通车”试点工作,努力在专业建设中实现四个统筹兼顾:一是统筹专业教学计划,兼顾专业教学覆盖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职业资格标准;二是统筹专业
课程体系,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兼顾高专学历教育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三是统筹“一体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兼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四是统筹考核评价,兼顾学历标准和行业企业要求,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使毕业生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
五.课程系统建设:由稳定的学科课程向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转变
一个专业的教学内容确定后,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将这些内容组织起来,形成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系统并相互交融,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区别于培训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学科模式下,一般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结构;而在模式转型的条件下,变稳定的学科课程为灵活的模块化课程,正在成为高职教育界的一个普遍共识。
在教育部“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文件精神指导下,各高职院校加快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开始得到推广。尤其是一些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根据专业特点、相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和工作岗位任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建设:有的以行业企业为主进行工作岗位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行动领域,以此为依据设计模块化的专业课程内容,有的根据岗位职业标准进行模块化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有的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一起建立新的职业标准,引领行业发展。高职院校突破传统的三段式学科课程结构,形成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并灵活多样地实施这些模块课程。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构建了“模块化、渐进式”课程模式,就是针对数控机床操作能力和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程序编制能力这两大核心能力,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划分: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数控加工技能训练;理论课程按单元知识进行模块化构造,实践课程按技能要求进行模块化组合: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工程技术基础模块、机电技术基础模块、制造技术模块和专业技术扩展模块;并根据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层次需求.将专业技能课程进行层次划分,形成新的课程系统.
六、办学模式:由单一学校办学向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转变
多年来,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因为资源问题,包括投资、师资、生源与实训条件等方面的约束,影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地高职院校加大改革力度.努力突破单一的学校资源依赖,积极争取政府资源,整合社会资源、企业资源、民间资源和境内外合作资源,使办学模式趋于开放式、多元化,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提供了资源保障。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优质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模式,有效弥补了原来办学模式相对封闭的不足。如,示范建设院校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成功地融人了企业要素,并且在机制上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优质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产生了制度效应。尤其是在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这一管理平台的建设者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探索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实践先行者,成效显著。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创建的“银领学院”,在订单培养的第3年实行集中管理,一方面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增强实训教学性:另一方面强化制度效应,使企业用人竞争前移.保证实现多赢格局。浙江省15个银行系统均认为,不进人这个“银领学院”就要不到你想要的人才,而等你要到人才的时候就可实现毕业即上岗.可以超越别的银行系统,所以他们都希望进入“银领学院”这样就形成了制度,成为可复制、可拷贝的经验。目前.单一学校办学向优质资源共享管理平台转变的办学效应,正在逐步向教学领域、向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拓展。
七、培养方式:由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向注重实习实训转变
互连网的诞生,正在增强人们相互交流、沟通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单纯依赖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领域.即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中,注重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强调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结构、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信息化的教学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高职教育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主题.
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实验、实训、实习.让学生了解生产与服务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操作各种设备、工具的实际技能;强调通过一定的项目练习、毕业设计.让学生在现场操作、服务、管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点,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部分院校的模式已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意义。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采用“3P一体化”教学法,即把Principle(原理)、PIactice(实践)、Produtn(产品)集为一体,贯穿于一门课的“教、学、做”之中。学生在修读一门课程后,要根据这一课程的核心知识,选择一个项目.并独立自主地将其做出“产品”来。
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国外不少颇有特色的先进教学方法引入我国,特别是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引领教学法等多种属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及强调“工作过程导向”的新概念教学方法等等,对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单纯的技能传授方法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技能培训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突出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特点,实施个性化、多样化的开放式教学,努力做到教材讲义和参考资料互为补充、学习软件和操作硬件相互配套、纸质文本和电子文件相辅相成、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相得益彰,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郭扬,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上海200032)
参考文献
[1]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f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4]张尧学.在新指标体系下扎实开展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6)
原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