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当前,各地都在开展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现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质量提升,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标志着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变化,使质量提升成为一个必须破解的疑难问题。然而,不少职业院校在质量管理上还缺乏经验,教学督导管理人员理念上陈旧落后、方法上不得要领,表现出“外延发展内行,内涵发展外行”的典型特征。根据现阶段面临的实际问题,理清质量提升的思路,选择质量提升的正确路径,是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
发展理念期待转变
职业教育质量就是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程度。因此,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树立“质量至上”“用户第一”的观念。
质量提升涉及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育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多种要素,覆盖教育教学准备、教育教学实施和教育教学评估多个环节,按照经验进行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许多学校一提到质量提升,立刻想到严格遵循教学规范,严格执行教学纪律,把精力放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实际上,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这种做法远远不够,甚至还是有害的。“互联网+”时代的教学不再是整齐划一的方式,而是一种个性化、定制化教学。譬如,某名学生已经熟悉了微机组成原理而希望在程序设计上有所强化,完全可以不去学习学校规定的课程;教师也可以脱离课程标准,为学生传授最新技术知识。可见,实行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是现阶段提升质量的基础。
教师是质量提升的根本
我国高职院校多数都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成,中职学校多数都是由普通中学转型而成。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随着学校的升格和转型,原有的教师“全盘”端到了新岗位,而且,由于教学的不间断性,多数教师没有来得及系统地进行实践进修和学历进修,更没有进行合格性评估,这是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一个根本原因。
由于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十分薄弱,当前质量提升应该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培养,以优厚待遇聘请具备条件的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由专业带头人引领本专业的课程建设、教学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对缺少合格专业带头人的专业适当限制招生;二是在科学制定教师合格标准的基础上,对全体教师进行达标培训和达标评估,全面提升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方法能力,对评估合格的教师在绩效工资上给予倾斜,对评估不合格教师进行转岗处理。
信息化是质量制高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职业教育要提高质量,必须将信息化建设放到战略地位。尽管各个职业院校都建设了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教师也开始学习制作微课,但从总体上看,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甚至有些学校只是用数字化教学用来装点门面。
信息化手段不仅仅是提高了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让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共享。只要有了网络教学平台,哪怕最偏远地区的职业院校也可以使用国内最优的教学资源,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跨越性的。
建设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管理的功能是科学地开发资源、合理地配置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效果从整体上达到最优。当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注重教学领域的改革和建设,而忽视管理领域的改革和提升,许多管理人员并不具备管理知识,似乎管理工作可以无师自通,有些学校甚至聘请退休教师担任教学督导人员。
建设质量保障体系需要从理念、队伍、制度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必须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是促进教学创新和质量提升,需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专业和课程得以动态调整,教学工作不断地适应新常态,而不是简单地按照“老皇历”办事;其次,要建设专业化的教学管理及质量督导人员队伍,让管理人员懂管理、善管理,不仅要懂得教育学知识,还要懂得管理学知识,能够研究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最后,要形成科学的管理流程,使得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加以固化,并形成问题倒逼机制和全面问责机制。
其实,即使不用专家诊断,职业院校的教师也可以随时找出一大堆教学问题,而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源,往往还在教学督导管理能否落实。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少搞一点儿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构建起科学稳固的质量管理体系,才是质量提升的治本之策。
(作者:崔发周 系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
(转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5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