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全面形成并实施过程评价体系,才能让我国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各类学校平等竞争,促进学校办学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和进步,引导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学会从自我比较、自我教育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而不是在与他人的简单比较中失去自信。
李克强总理9月8日考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看望这里的“工匠之师”。李克强说,你们不仅讲解书本知识,同时传授职业技能;不仅引导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同时培育学生修炼匠心、格物致知。有人把教师比作灵魂工程师,我希望你们同时成为“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
与前几年教师节期间总理与乡村教师见面一样,今年教师节期间总理选择到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理对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作为“工匠之师”、“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的肯定与期许,体现了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中国制造”水平的决心和信心。
在我国整体教育中,乡村教育和职业教育都面临着发展不足的矛盾。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教育薄弱环节,但一些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在评选“教学名师”、表彰优秀教师时,仍然偏重于名校、重点校的校长和教师,普通学校、薄弱学校以及职业教育领域获评优秀教师的人数和比例都较少。这种导向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偏。
政府发展教育应该多做雪中送炭之功,而非锦上添花之事。日常拨款、项目拨款、评优评奖都偏向于名校、重点校,其结果是优势资源不断向名校、重点校集中,一些名师、优秀教师从普通学校、薄弱学校流向名校、重点校,普通学校、薄弱学校得到的认可度越来越低,办学越来越艰难。近几年,我国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中西部高校师资流失问题突出,很多优秀教师被城市学校、重点学校挖走,师资“两极分化”矛盾不容小觑。
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及评价教师的真实能力与贡献出发,评优秀教师都不应该优先考虑名校、重点校,而应该重视薄弱教育领域和薄弱学校。重视薄弱教育领域和薄弱学校,一方面可以向社会传递“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积极信号,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均衡发展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另一方面,从“育人结果”看,名校、重点校办学成绩突出,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应当获得奖励,但是从“育人过程”看,薄弱学校的老师可能付出更多,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更大,更应当获得肯定和激励。
对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成长的评价,都应当建立起新的评价体系,从以往的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近年来,一些省市已经明确不按升学率评价基础教育学校,高校名师评选也不再青睐名校、重点校,不过在具体实施时,一些地方还是难以摆脱“名校思维”,名校、重点校与普通校、薄弱校之间的“马太效应”仍然很明显。只有全面形成并实施过程评价体系,才能让我国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各类学校平等竞争,促进学校办学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和进步,引导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学会从自我比较、自我教育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而不是在与他人的简单比较中失去自信。
如果总是进行结果评价,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将很难有勇气与名校、重点校的学生进行比较,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获得“名师”的概率也极低。我国职业教育的“问题”主要在于,不少人将职业教育视为“差生”才接受的教育,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都比较低,这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并成为伟大的工匠,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在一些发达国家,获评基础教育年度优秀教师的,多是那些帮助薄弱学区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师,获得政府资助较多的学校也是薄弱学校。大学排行榜不看重教学成果、教授头衔与学术成果等结果性指标,而采用新生录取率、新生留校率、教育资源利用率、校友捐赠率等过程性指标。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减少结果性评价指标,更多采取过程性评价指标。除取消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性政策,政府还应当投入更多精力、人力、物力,切实办好薄弱教育和薄弱学校。
转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信息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