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成员,现场考察了多所高校的本科课堂,我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高校的课堂秩序普遍维持得很好,但是80%-90%的课堂都是老师说、学生听。高校课堂如果仅仅停留在“我说你听”和“满堂灌”的状态,并不是件好事。
大学根本的使命在于培养人才,本科生数量占据普通高校大学生总数的绝大多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我们矢志不渝地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其中关键是要抓住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这个“牛鼻子”,这是最基本、最有效、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着力点。
上好一门课,需要教师在教学上使出“洪荒之力”,让学生在课堂中拥有满满的存在感和成就感。灌输灌输,一灌就输,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尤其要注重师生互动,广泛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案例讨论式教学和专题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怎么去学,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面向江苏大学管理学院的大一新生,我从2012年开始开设了一门新生研讨课漫谈创业。32学时的课程中,1/3时间用于讲授创业基本理论知识,1/3时间用于学生团队调研,1/3时间用于学生完成调研报告汇报、讨论和点评。研讨课很热闹,有争论也有质疑,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一下子接触到全新的教学方式,都对专业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也认识到大学应该更多地学会自主学习。
上好一门课,也需要教师在科研上使出“洪荒之力”,把国际学术前沿的最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现在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科研与教学”“文章与课堂”孰轻孰重的质疑和争论,其实教学与科研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教学有助于教师已有知识的系统化,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案例讨论式教学和专题参与式教学也在不断促进教师的创新性思维,更好地提升科研水平;科研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教师把前沿科研成果不断融入教学,才能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一个只愿从事科学研究、不愿承担教学任务的高校教师,违背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而一个只愿搞教学、不愿做科研的教师,顶多是个“教书匠”,没有创新能力的大学教师能教学生什么?只能单纯传授书本教材上的知识给学生,在信息时代,这是不称职的教师。
关于科研反哺教学,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从事中小企业研究,其中涉及怎么创办中小企业,也就是创业。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把科研成果带进了课堂,先是面向管理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开设创业讲座,后来开设创业管理专业课,再面向全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我校也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
近10多年来,我持续推进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特色与优势,获得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也培育了很多创业明星。我主讲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创业人生》,因为把理论和案例教学紧密结合,深受学生欢迎,在中国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爱课程”网上的点击率一直排名前三位。
在高校工作了35年,最让我自豪的是,不管担任什么行政职务,我从不缺席本科教学课堂过。无论一堂课的内容老师讲了多少遍,对于学生来说永远都是第一遍,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堂,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高校教师最应该秉持的初心。(口述 梅强 整理 吴奕)
【对话】
江苏大学创业大学生牛瑞东:大学生创业的目标市场大都在大学校园,如何进一步打破这个怪圈?创新创业教育普及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什么还是那么低?
梅强: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的核心在于不受资源的约束,寻求机会,整合资源,进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大学生创业不能因为逃避而固守在校园,而要看有没有真正发现机会,并且有效地整合资源,从而进一步推进创业。
众所周知,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在当下,政府的扶持、社会的支持、创业教育的普及,都相对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但创业成功率偏低仍是常态,据调查显示,即便在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而发达国家约20%—30%,这更需要不断完善创业环境,提升创业教育水平,创业者也要更加努力。
大学生人人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让人人都去创业当老板。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系统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宜简单地把大学生创业数量作为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成败的指标,如果简单地把两者画上等号,那就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15日第6版 版名:高教周刊·改革探索
作者:梅强 吴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