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繁荣过,公办教育的改革探索、民办学校的异军突起、社会培训的风起云涌、网络教育的巨资投入,重新定义学校,重新定义教师,昨日尚是清谈,今天已属挑战。
公办学校的危机首先是因为围墙坍塌而锁链依旧,孩子和家长们开始在全社会甚至全世界寻找好的老师、好的教育;而学校却苦于财政制度和人事制度无法留住优秀的教师。在公办校面临这种困境的时候,外面的教育已经开始走向繁荣。
已经有越来越多敏感的投资人,瞄准了教育未来强大的市场需求,大手笔投资建设高水准的学校。这些无需编制的民间独立学校,一起步就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公办学校体制内的一些卓越校长和教师,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这种生机所吸引而意欲投身其中。
我们基本上可以没有悬念地预言:当下民办学校的繁荣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越来越多新生代家长的出现,他们绝对不会再甘心自己的孩子接受自己所曾经接受过的僵化呆板的教育,他们呼唤更多可供选择的学校出现。
当看起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极致的行政管理其实已经演化为镣铐,束缚着学校手脚的时候,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校长们共同的苦恼。一批心思灵活反应敏捷的教师开始心意萌动——网络给了他们发挥才能、谋求幸福的另一种路径和可能。当我们今天还在盘算着以教师流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试图把优秀骨干教师分流到薄弱学校的时候,可能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今后的优秀教师到底流向何方,那要看市场的力量。
落后的生产关系里难有先进的生产力。如果我们的政府不能够自我警觉,协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编制、教育各方,调整“编制”“绩效工资”“职称评定”中严重走偏的路径;如果我们的学校不能够营造老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公立学校的危机势在必然,我们公办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脊梁—一大批杰出教师和优秀校长,真不知会流向何方。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9日第2版 作者 李希贵 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原载《现代教育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