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拥有广阔的职业前景,完善实习制度将使他们更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
实习制度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拓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毕业生顺利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国家的多项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将完善就业实习实践制度作为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举措。
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高职院校学生拥有广阔的职业前景。但是,在多重因素叠加的情况下,仍然有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较为清晰的择业规划,在毕业时专业对口率不高,或未能落实工作。究其原因,缺乏相关实习经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实习制度能够让高职院校学生走进真实的职业场景,增加行业认知和就业感知,在塑造学生的职业认知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高职院校实习制度。
突出就业导向。实习制度作为连接学校教育与职场实践的重要桥梁,其核心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市场,提升就业竞争力。但是,高职院校现有的实习制度更多地是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常态化规定动作来实施的,在制度执行中存在重落实、轻成效的现象。对此,高职院校要结合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具体的实习目标,增加就业实习的课时比重和学分占比,进一步凸显实习在专业技能素养提升中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还要结合当前的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的未来变化,及时动态调整优化学生的实习方案,完善和改进实习内容,确保实习的开展能够直接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此外,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注重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还要有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塑造。
坚持多维协同。职业教育重在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强调对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在实习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实习制度空转的情况,影响目标的达成。为此,一是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明确实习指导教师认定标准,打造校内外协同配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既要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设,也要抓好校外实习单位导师的指导能力培育,确保实习指导教师能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为实习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和技能提升辅导。二是要强化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协同合作。政府要支持优质企业深度参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鼓励高职院校联合优质企业进行实习指导教材手册的开发,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实习的目标、任务、共通性的技能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有直观和全面的了解掌握。同时,和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基地共建,让学生在实习基地能够习得具有实用性和前沿性的内容。三是高职院校要注重实习成效的考核。从认知—技能—素养三个维度构建过程性考核指标,从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两个维度构建终结性考核指标,开展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考核。
强化激励约束。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人才效用的发挥,而人才培养质量又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效能紧密相关。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多样,学情基础复杂不一,就读高职院校的教育动机也不甚相同,这深刻影响着他们对待实习的态度和行为。因此,高质量实习预期效果的达成,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首先,高职院校的实习规划与实施要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的实习时间安排与部分学生“专升本”的备考需求相冲突。这需要在实习时间的安排、实习任务的设计、实习的组织形式(比如分段式实习)等方面照顾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中。其次,加强人才推荐与输送机制建设。高职院校可以与行业内的优质企业开展人才供给合作,把实习作为人才培养和识别的重要方式。对在实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采取优先推荐或直接录用等方式向行业内的优质企业进行输送,降低学生就业求职的竞争压力,调动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最后,建立完善的实习过程管理机制。对当前普遍实行的每日打卡、日报等方式进行优化,探索建立项目制管理,把多个项目任务贯穿实习全过程,将阶段性汇报和总结报告相结合。
注重评估反馈。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习既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况的岗前检验,也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有效互动。为此,要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制度执行情况的政策评估机制。可建立以实习学生能力变化为主,囊括校企之间的配合度、实习指导的满意度等内容的评估指标体系,综合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实习单位等不同方面的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实习制度的重要参考。要注重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毕业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自身的求职经历或正式从事工作的切身感受会加深他们对实习重要性的认知。此时邀请毕业生参与调查,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能够更好地对实习制度进行回溯性调查,进而推动高职院校实习制度的完善。与此同时,要构建学生职业规划和实习需求收集机制,每年提前对学生开展调查分析,结合实习的规划与需求,邀请学生共同参与下一阶段的实习计划和方案的制定,促进实习内容与学生职业规划更好地匹配。
(作者:许佳宾,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转自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