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您的位置>>教学研究 您的位置>>教学研究管理办法 您的位置>>正文
返回首页
关于专业内涵建设的指导意见

高职专业建设的特色,一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打破传统模式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改革。这两点是专业建设中最关键的内容,可能也是今后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我们在前一段时间与大家的交流中发现,目前学校在实际操作中还没有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与“真实的工作”和“顶岗实习”真正全方位地联系起来,更没有把它与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结合起来。我们认为“真实的工作”和“顶岗实习”实质上就是意味着学生是“雇员”,要拿报酬并负一定的责任。实际上,如果说专业建设是本次建设的龙头的话,那么工学结合就是平台或龙身。龙身没有龙头便没有方向、无从着手;而龙头没有龙身便没有意义,两者应该紧密结合。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点

1、三年中有半年在校外顶岗工作,时间可以在最后一学期(最后一学期由于忙于找工作,因此容易打折扣,但弄得好却是一举两得的成功:既是工学结合,又能解决最后一学期放羊的局面,但难度很大);也可以两个暑假加上某一个学期(这也许也是一个可考虑的方法)。合作的企业越多越好,学生的工作安排越分散越可能顶岗(传统实习基地一群学生去不可能顶岗,没有实际价值)。不过这样一来学校的管理难度会加大,但这正好是对学校管理改革,尤其是对“全员管理”的促进,也是“以他方为中心”办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学生出去工作,教师应该参与管理,理论上说,教师的课时没有减少,只是上课方式不同而已,因此不能在家休息。学校可顺势制定新的制度规定,改革学校管理;

2、要有严格的质量管理,否则是放羊,与目前大多数学校最后一学期的情况没什么两样,会受质疑。工学结合的管理应该是产学双方共同参与的、有制度文件又有规范设计的作业文件的、有不及格不给学分重修的、极其严格的,要拿得出响邦邦的新型管理办法;

3、合格的学生能得到一本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也可以由教育与劳动或行业部门统一制作),就业市场上这本证书可以大派用场,毕业生就业率应该明显高于非工学结合毕业生。

4、合作单位空出岗位专为学生准备,学校打破传统教学规律,安排学生轮流到岗,保证该岗位一年12个月始终有学生。产学双方就学生的安全和企业技术保密等方面形成制度约束。这是工学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高级模式,也是学分制、弹性学制、轮换下厂等教学制度改革的契机。

5、拉动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

二、专业建设应该注意与工学结合相结合

1、双师队伍建设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将工学结合中发现的理想的企业人员引进学校或做兼职专业教师;要求教师下企业与企业人员合作指导学生,同时提高双师素质;

2、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工学结合中企业人才规格需求的信息反馈,以及学生通过真实工作体验后对课程教学新要求的信息反馈;

3、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工学结合的合作单位。没有学生参加工作的、以科技开发为目的的是“产学研基地”或“科技开发基地”,不是实训基地;又有学生工作又有科技开发项目的是最理想的基地;只接受一个学生顶岗工作其他什么也没有,但每年都能接受一个学生顶岗工作的合作单位也是实训基地,它比每年接受一群学生但只能是走马观花不能顶岗工作的合作单位更有实际价值。后者只能是“实看基地”非“实训基地”。

4、要使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其实质是要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非专业的人格特质水平。生产性的本质是市场性,因此也就是使学生在市场的环境中得到锻炼。所以这一项工作的实质就是使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市场化,也是工学结合校内化。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树立校内实训基地经营主体多元化的观念,筑巢引凤,引进社会资源,校企共建。非出售同规格产品的生产仍然属于模拟,因为生产废品得不到追究,学生没有压力,因此实际意义不大,充其量也只能作为低标准要求,估计形不成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