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教育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教育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教育发展成就巨大辉煌。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8月17日,教育部部长周济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感慨地说。
一、现实成就:
2008年9月1日,我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记者:一年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对这一成就您如何评价?您从2003年任教育部部长,至今已经6年多了,见证并亲历了这一历史过程,有着怎样的切身感受?
周济: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它惠及我国1.6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群众负担得到切实减轻。老百姓有一个顺口溜说得很生动:“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充分说明这一政策是真正的惠民之举。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认识一位乡村教师王月娥。2000年,我在湖北省委工作的时候,曾经去看望过她。她每天划着船把孩子们接到湖中小岛的学校里上课,然后把他们送回去,长期坚持。当时学校条件很差,但她还是坚持下来,把教育搞得很好,成为当地农民最喜欢的老师。她后来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去年“两会”期间,我在人民大会堂碰到她。她说这几年他们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搬到岸上来了,条件也改善了很多,孩子们享受到了“两免一补”,当地百姓也很高兴,托她带了一副对联到“两会”上来:“如今孩子有福气,九载公读不收费;党的政策真是好,‘三农’免税还补钱。”
我们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完全免费义务教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意义非凡。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用较少的经费举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的确不容易;从另一个侧面看,也体现了工作上的成就。
二、历史成就:
人民教育,奠基中国。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成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者:刚才我们把时间点推到了一年之前。现在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如果我们把时间推到60年来看的话,这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周济: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成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教育、奠基中国,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描述:“两个跨越”,一个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伟大的历史性跨越,另一个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是又一次历史性跨越;“一个突破”,就是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一个重大步伐”,是指实现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一个确立”,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经过60年发展,可以说,我国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进入了让孩子们上好学的新阶段,进入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
成就一
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记者:您认为如何理解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跨越?为实现这一跨越我们作了哪些努力?
周济:我用一组数字来比较。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我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到2008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来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因为充满了文盲的国家是建设不了现代化的。20世纪80年代,中央又决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经过努力奋斗,到世纪之交,我们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再经过新世纪以来的继续奋斗,我们现在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都是领先的,意味着我们将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潜力。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在武汉市当市长的时候,做了很多招商引资工作,接触了很多外国企业家。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到中国来投资。他们说曾经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办厂,但中国劳动力素质是最高的。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勤劳、勇敢、守纪律的优良传统,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青年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这不是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而是数以亿计的整个一代人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整个民族素质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逐步在全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先是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再是推行“两免一补”,再到全免费义务教育,国家为此投入了巨大财力。国家专门召开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建设了8000多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同时推进信息化建设,使广大农村地区、边疆地区孩子的学习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到2008年,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3%。
进入新世纪后,我们重点加强和发展农村教育,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进入到巩固提高和全面普及新阶段。
记者:说到农村教育,我想起在您的办公室里看到有很多农村学生的照片,这些照片有什么特别的来历?
周济:你看到的这些照片中,有一张是“新时期的大眼睛”。她坐在电脑教室里,享受着现代远程教育。我到过很多农村学校,看到他们都支起了一口口“大锅”。通过这些“大锅”,农村学校就能够接收到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过去10年中,我们建立了覆盖40多万所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深山里面的孩子们感到特别高兴,他们说:“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同在蓝天下,我们共同成长进步!”
另外一张照片中的3个女孩,是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几个学生。大家知道那是很贫困的地方。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机会,首先在西部农村实施“两免一补”。照片拍的情景就是这3个孩子第一次拿到了免费教科书,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还有一次我到甘肃一个裕固族自治县深山里的一所学校。在那里,孩子们健康成长,幸福成长,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老师非常敬业,教育设备也不错,特别是有了远程教育,孩子们的眼睛都闪耀着幸福的光芒,这跟我们多少年以前看到的情形大不一样,我非常感动。
成就二
实现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记者:您讲的第二个跨越,是世纪之交10年间,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您看来,这个跨越的真正意义在哪儿?
周济:我1965年进大学,是“文革”之前的最后一批大学生,那年招生20万;1978年考上研究生,是“文革”之后的第一批新学生,当年招生27.3万;1998年时,我做大学校长,当年全国高校招生108万;如今,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国高校招生已达600多万,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我经历了这样一个全过程,体会深刻,感慨万千。
比如说,有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他们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比较发达。1998年的时候,他们的大学生人数是我们的两倍,但是现在我们的大学生人数是他们的两倍。数量的变化,意味着我们每年可以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现在就能看到它的好处。几十年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用10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30年、50年的历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一个跨越,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意义极其重大。
我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世纪之交实现这个目标的。这对我们下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为中国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牢固基础。如果没有人才保障,我想,什么创新型国家,什么现代化,都是一句空谈。现在的国力竞争非常激烈,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力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我们要打好基础,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注意提高质量。进入新世纪,我们始终强调高等教育要把握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现在高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创造出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服务。我认识的许多国外教育部长和高校校长,他们都跟我讲:“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创造了世界奇迹。”
记者:您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很长一段时间在高校工作,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着不解之缘。在您看来,高校科技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周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实现科学转型,就必须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了两个目标: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直接的贡献,除了培养大批人才以外,也作出了科技贡献、知识贡献。这两者也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的科技水平越高,我们培养人才的水平就越高。
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5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3项,占全国总数的55.4%;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08项,占全国总数的55.7%;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41项,占全国总数的51.5%。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比例全面超过了50%。
特别值得骄傲的是,近5年,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7项一等奖,高校获得5项,充分展示出高校科技工作的突出成绩和巨大潜力。
同时,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国家重大决策中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更加凸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成果聚集在高校。教育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成就三
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
记者: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迅猛,给普通百姓带来了什么?教育结构的变革对教育部门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周济: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一直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我们国家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仅有初中毕业生是不够的。刚才说到,我当时跟外商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说我们劳动力素质普遍很高。他们后面还有一句话是说,如果这些学生都接受了职业教育,那你们的劳动力就更好了。
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重大突破,表现在数量上,是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去年我们有1900多万初中毕业生,其中840万上了普通高中,810万上了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规模和数量已经大体相当。这是非常重要的结构调整。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人人都去走上普通高中、上大学这条路,所以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方针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做到,初中毕业的孩子可以上普通高中,也可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只要你愿意,中等职业教育的大门是敞开的。
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长点。
这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很快,每年有1000万左右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努力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有一段时间,我们国家特别缺数控工人。我是这个方面的专家,知道很多时候我们能够设计出一个产品,但是做不出来。我们需要的不是几百、几千、几万名数控工人,而是需要几十万名、几百万名。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具备每年培养数十万数控工人的能力。外国一些专家非常惊讶,他们由此知道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潜力非常巨大。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周济:对,这是根本性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实际上决定了我们发展的最基础的东西。职业教育不仅在规模上扩大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刚到教育部的时候,有一次到贵州的山区考察,看到大山上写的标语都是“读完初中,出外打工”。后来我们再去看,标语已经变了,是“读完初中读职中,打工致富样样通”,意思是说,你要想打好工,要想致富,就要去上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下一阶段就是要不断提高质量。我们经常说,教育改变命运,这在职业教育上反映得特别明显。海南省前几年下功夫抓“普九”,但“普九”之后整个高中阶段覆盖率非常低。这时他们就下决心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短短几年之内,他们的中职快速发展,高中阶段普及率提高很快。有一次我到海南一所职业学校,有一个电算班都是女孩子,她们都来自山里的农村,我一进教室就看到她们朝气蓬勃的面容、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个个都非常精神,非常自信,我非常感动。要是在几年之前,许多人读完初中回去,然后就务农、结婚、生子,而现在他们面前是一片锦绣的光辉大道。我了解到,有一个女孩子毕业之后当了领班,每个月都把大部分工资寄到家里,家里也脱贫致富了。可以看到,职业教育不仅在国家经济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成就四
实现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记者: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的人会注意到,这些年来,国家教育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西部地区倾斜。现在社会上普遍在讲一个概念——教育公平。作为教育部长,您如何来理解教育公平的内涵?
周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所以我们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这几年我们在教育公平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我想,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二是坚持用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三是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记者: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优先发展教育,让更多困难群体享受良好的教育,是不是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用发展来促进教育公平”?
周济: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起点的公平,也是最大、最重要的教育公平。这些年来我们特别强调,加强农村教育、西部地区教育、民族地区教育、特殊教育,都是想方设法使教育有更好的发展,通过发展来使困难群体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大公平。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我们把重中之重放到农村去,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在是西部,虽然人数不多,但是面积非常大。西部有些地区的教育发展甚至跨越了几百年的历程,我们一定要让那里的孩子们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我们对特殊教育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也是老百姓很拥护的事情。
记者:这些年我们出台了哪些惠民教育政策?这些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效?
周济:用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这些年来,我们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国家建立健全了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形成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有机结合的“奖、助、贷、补、免”的资助政策体系。政策实行之后,国家财政和各个学校用于资助困难学生的经费每年大概是500个亿,资助的学生是2000万人。其中高等学校的资助面达到2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的资助面达到90%以上。
这样一个政策,使我们能够达到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能够接受职业教育。我们每年在新生入学的时候,都会郑重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现在,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现象已经基本消除。
记者: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像教育收费、招生考试等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又是如何通过规范管理来维护教育公平的?
周济: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任务。当前,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好的教育资源是非常困难的。在我们大发展的过程中,还有这样或那样一些不和谐、不规范的行为。所以我们强调从严治教,用规范管理来维护教育公平。比如说在招生当中,有一段时间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老百姓深恶痛绝,教育战线的同志们也深恶痛绝。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后来实施了“阳光工程”,招生所有过程都要公开。“阳光工程”实行以来,招生工作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也还存在进一步改进的方面。我们正在制订措施和制度,严格规范管理。
应该说在新中国建立时候,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希望给人民一个公平的教育。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现在中国教育进入新阶段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教育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成就五
实现了教育大国的崛起,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基本框架。
记者:刚才您也说到,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周济: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改革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了由法律、法规和规章三个层次的教育法制体系框架;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提高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60年来,我国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这个巨大变化,使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穷国办大教育的情况下,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将教育主动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记者:在中国教育几十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一直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社会上许多人也在问,什么是素质教育?到底能不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周济:素质教育是我们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创造出来的,是解决中国特殊问题的很好的教育理念。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我理解,素质教育有两层含义:一层意思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共产主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以我们一直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方针;第二层意思就是,素质教育也可以理解为提高质量的教育。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们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培养的目标。
应该看到,这60年来,素质教育总体来说还是成功的。我们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就是证明。现在的孩子,是充满希望的新一代、是值得依赖的新一代。比如说德育,曾经有些人很忧虑,总觉得“80后”、“90后”这不行、那不行,我就跟他们说,我们不要像“九斤老太”,总是认为一代不如一代,“80后”、“90后”是非常好的一代,在去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的时候看得非常清楚。最关键的时刻,青少年表现出来的良好素质和爱国热情让老一代很感动,让全世界都瞩目。这是一次最好的考验。我们一直以来坚持德育为先。德育,就是在最关键的时候能够表现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跟党走,跟社会主义走。
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现在存在的问题很多很多,还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认真克服。从宏观上讲,是如何让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从实践来说,必须下决心解决义务教育择校、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严重的问题。比如说体育,有一段时间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我们这几年就提了一个口号:健康第一,就是说“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现在每天锻炼一小时深入人心,各个学校安排学生锻炼的时间比以前多多了,但还很不够,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我们还需要作更大得多的努力。总体来说,素质教育既是我们这些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面临的严峻挑战,更是我们今后奋斗的重要方向。
三、历史经验:
新中国教育发展的60年,是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60年。需要很好地总结经验,这也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弘扬的。
记者:中国教育6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个发展中国家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这个成绩是怎么取得的?
周济:新中国教育发展的60年,是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60年。我们应该很好地总结这60年的经验,这也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弘扬的。我想,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正确领导,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始终坚持发展教育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三是始终坚持依靠教师办学;四是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教育发展的动力。
记者:60年来,党和国家坚持了什么样的教育方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周济:60年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致力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崇高奋斗目标,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订了正确的教育方针,不断推动人民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我国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光辉历程。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阐述了教育方针的要义:“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到教育战线来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记者:如何更好地理解发展教育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周济:我国各族人民历来具有尊师重教、支持办学的优良传统。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是“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我想这个口号有着深刻的内涵,还应该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一以贯之的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取得如此成就是无法想象的。
我举一组数据。2008年,全国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为5587亿元,其中农村为3581亿元。和1994年相比,当时全国财政总收入为5218亿元,总支出为5792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我们去年一年用在义务教育的投入,和1994年全国财政收入差不多。我们是在1985年提出来“普九”的,在“普九”初期,经济条件根本不允许,但老百姓都非常支持。走到哪个地方,都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标语;不论在哪个地方,老百姓都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包括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现在我们强化了政府举办教育的责任,然而,发展教育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丝毫不能动摇。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教育关系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不断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一个孩子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记者:您经常强调,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您怎样来看待我们国家的这支教师队伍?
周济:我们现在有1500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60年来,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强国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创造良好条件,吸引大批优秀人才立志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另一方面,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一心一意建设教师队伍,始终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几十年来,教育战线先进人物层出不穷,人民教师赢得社会广泛赞誉。我们的教师平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危急时刻和生死关头心中装着的只有孩子。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最危急的生死关头,灾区的老师们表现出了最伟大的师魂,涌现出一大批感天动地的英雄,老师们总是最后一个冲出教室,灾区英勇献身的教师普遍保持着这样的姿势:手指教室门外,或是身下护着学生。一想起来,总是让我感动落泪、无比崇敬。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最可爱的人。
所以说,如果没有1500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没有他们的奋斗,中国的教育事业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第25个教师节很快到了,我们要大力表彰人民教师,也请社会上都要特别尊重教师、关爱老师。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的受教育过程就跟中国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第一批留学生,您是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些经历让您对教育改革开放有着什么特别的体会?
周济:教育发展始终伴随着深刻的改革开放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突破口就是教育,当时有两个重大措施,一个是恢复高考,一个是派出留学生。我就是受益者,从当学生、当老师、当校长,到当部长,我经历和见证了教育改革开放整个过程。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们不可能取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因为我们无论是基础还是投入,实际上都不具备条件。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都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的过程。
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教育今天的辉煌成就;不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也将无从谈起。多年来,教育战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突破教育发展的思想和体制性障碍,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与此同时,我们大力推进教育开放和国际交流,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到2008年,我国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3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120余万人,其中已有30余万人学成回国。我国累计接收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学生120多万人次在高校等机构学习。同时,在海外建立的27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也成为汉语和中华文化推广的重要基地。
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我们在这些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想下一步要继续发展,实现更高目标,也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人民的期待、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奋斗的方向。
记者:在采访您之前,我看了很多资料,注意到您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您心目中,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周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们的一个宗旨。刚才说了那么多成就,应该大力总结,同时也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我们遇到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离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才培养结构不尽合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城乡、地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薄弱;教育观念、体制、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素质教育推进难度较大;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我从一个受教育者成长为一个教育管理者,一辈子都在和教育打交道。在新疆工作的时候,我就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大家有时候开玩笑就说我“好为人师”。到教育部来之后,我到农村去了很多次,深深体会到办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很不容易。教育和别的工作相比有它的特殊性,它是在教育人,培养人,本身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难度非常大。刘延东国务委员经常强调,教育事关千秋万代、涉及千家万户,谈教育千言万语,看教育千差万别,办教育千辛万苦,办好教育要千方百计、千军万马。这深刻地说明了办好教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对于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来说,现在确实是享受到了教育发展的成果。但是我们中国人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在以前最困难时候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现在逐步小康之后,他们都希望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这需要我们认真去理解、去体会。要办人民满意教育,就是要满足老百姓这种期待。
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将会更多体现在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上面,这对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教育如果不提前实现现代化,我们的人才就准备不出来,我们的科技进步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时,温家宝总理提了三句话:教育体制亟待改革,教育投入亟待增加,教育水平亟待提高。这三个亟待,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这样做,教育就不可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群众就会不满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于教育,我们要树立的目标就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我们经过长期的奋斗。
老百姓对教育有着很大的期待,同时对教育是非常理解的。大家给了我们很多鼓励,所以我们一方面感到压力很大,一方面也感到很振奋。特别是我们到农村去,到职业学校去,到工厂第一线去,看到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我总是很振奋。搞教育的最大好处,就是能看到下一代健康茁壮地成长。
记者:现在我们正在规划下一步教育改革发展。如果说,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们当前的梦想,作为教育部长,您将怎样来描述这个梦想?
周济:60年奋斗下来,我们做成的一件大事就是让孩子们能够有学上。我们已经从一个人口大国建设成一个人力资源大国,正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向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前进。
中国有13亿人口,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么多的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要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必须加快发展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增强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紧迫感。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人民的期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奋斗的方向。(记者 余冠仕)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