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手机入口 (中国)官方网站
最近更新
美国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形成、特点及启示

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特点,研究它的嬗变过程对我国高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美国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形成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同化、变异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美国高校的市场竞争体制,其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权的自治性

美国最早建立的大学实质上都是教会学校,各个教派为捍卫自己的独立性和对教义的阐释,都希望按各自的意愿和方式去培养人才,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没有统筹管理权,高等院校的建立、变迁就不会是中央计划的结果,任何一个地区或团体、组织都可以建立高等学校,政府不干预或限制创办大学。在大学内部事务上,美国的公立和私立高等院校对教师的聘任、晋升和解聘都有自己的自主权,不需要政府的批准;学校可以自行制定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和学位标准;在经费的来源上多方筹款,向多元化发展。总之,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师聘任标准,没有统一的大学管理规则,大学有权自由筹措经费,有权自行分配经费等,所有这些都使得美国的大学具有很大的自由和自治权。高等教育管理权的自治性必然要求州政府以尽可能低的程度去干预高等教育机构的运行,必然要求高校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在高校中引入市场机制是必不可免的。

2、非政府机构对高校评价和认可的导向性

美国建立了完善的高校评估制度,《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都要对全美重要的大学和学院进行调查评估,然后公布排名结果,即“美国大学和学院排行榜”。这种排行榜反映的是同一层次院校之间的竞争,不同院校之间不进行这种竞争。对大学进行评估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衡量各大学之间在质量上是否具有“同质性”,以此为大学生学分的转移、学位的授予提供质量依据。有些大学、更多的是私立大学也会对校内系、专业进行评估,以此作为对某些系和专业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依据。评估机构大多是民间的,州一级政府通常会规定评估的内容,必须运用的评价措施以及使用的理由。通常的做法是由政府建立数据库并对各种数据进行常规的收集,然后将有关数据交给相关研究人员或民间研究机构进行研究。美国的一些私立研究机构常为此得到来自国家、大学或私人的资助,被评估的大学也会付钱给研究者,以获取数据,然后将自己学校的情况与同类的大学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并加以改进。美国的认证机构有两类,一是对大学的认证机构,以全国通用的标准为依据;另一个是对专业的认证机构,以全国性标准或行业学会的标准为依据。认证的作用是考察大学或大学中的项目是否达到了最低的质量标准,为考察大学所提供的教育是否是可接受的,激励大学或大学内组织进行必要的自我完善,为大学外部人员的选择(择校、学分转换等)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它也可以作为获得某些经费支持的依据。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评估制度,引导学校下功夫在本层次上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争取名列评估前茅。

3、大学定位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

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各个高等院校的办学特点上。美国是一个种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差异很大而又能融于一体的“熔炉”国家,由此在不同的州形成了一些不同的高等院校。各州在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对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和传统方面的差异对本州的高等院校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高等院校的多样性可以使高校根据自己的位置、资源和教学水平等明确自己的办学宗旨和任务,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在机构的纵向层次、横向所属上,在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和学位结构上,以其多样性特征适应了社会多样性的需要,不但适当增加了研究型大学以满足少数精英高等教育提高的意愿,而且大量发展了初级型学院——社区学院以适应多数民众普及高等教育的要求,这是美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民众需要全面适应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多样化有利于创造出新的办学特色、模式和经验,形成新的增长点。

4、高等院校经费来源的多元性

大学和学院的层次是根据学校的任务和所作出的贡献决定的。从纵向来看,层次越高向上跨越的难度越大,因此美国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定位去发展。美国公、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在经费来源上有很大的差异,主要的经费来源有:州和地方政府对公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投入、学生负担的学费和其它费用、私人和私人机构的捐款以及大学通过服务和销售得到的收益等,经费来源多少往往和学校所处的层次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大学重实力,衡量教师的好坏,重要的一条是以其获得科研经费的多少为标准近年来,从联邦政府申请科研经费困难很大,每年只有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的人能申请到政府的科研基金,不少大学教师只好转向与企业合作研究,拿企业的研究经费。此外,大学每年只付给教师9个月的工资,剩下3个月要靠自己养活自己。如果能申请到企业的基金,不仅给学校带来好处,而且增加了教师个人的收入。教师也愿意与企业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在本领域建立自己的声誉,同时,在参与企业的研究过程中,使教师有机会研究现实问题,可以学到很多实际的东西,对学校教学和科研有很大帮助。大学与企业合作,大学可以得到企业的捐款,企业可以帮助学校确定新的研究课题,为学校的发展方向、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等提供有益的素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练兵”场所,增加学生获得奖学金、实习、半工半读和毕业后就业的机会。

二、美国高等教育的市场经济特征

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美国终于形成了在市场竞争基础上的、适合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高等教育机制,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际之间的人才竞争机制

美国大学的竞争主要是在校与校之间和师资之间展开的。校际之间的竞争是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学校之间展开的,因为每个层次的大学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并且同一层次的竞争也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效仿。哈佛大学因为麻省理工学院近在咫尺而没有建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因为哈佛大学近在咫尺而没有建医学院。在全美3000多所大学中,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一批著名大学因其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辉煌而为美国乃至各国莘莘学子所仰慕,这是依靠自身的质量和水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的。一年一度的全美大学排行榜就是这种竞争的结果,也是各大学学术地位、录取难度、师资水平、财务状况、毕业率、校友满意程度等各方面经过激烈较量的结果。美国对教师的录用实行聘任制和合同制。如果出现岗位空缺或因学校发展需要增设人员,即成立招聘委员会并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欲聘教师与应聘人员之间的比例有时高达1∶200。优秀教授的流动主要受新岗位的学术声誉和待遇的吸引,有的教授因在原来的岗位上得不到及时的提升,“非升即走”(uporgo);有的教授因其专业声望被“挖走”。美国大学中的优秀教授也不是很多,如果学校的某一专业是靠某一位教授所支撑,那么该教授的流动会对该校的所在专业产生重大影响,这个专业可能会很快走下坡路。这种竞争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大学之间为师资力量、学生、资金甚至为运动队而竞争。因此,人才市场迫使高校选择好的教师、好的教授,如果不是为改变地位,也是为了避免衰落,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以市场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

学校的课程设置受消费者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学生毕业后就业率的高低受人才市场的制约,从而影响到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编排。一些层次较低的院校为了生存,纷纷推出“快餐式”学位课程,转向更切合市场实际的职业训练;名牌大学不能也无法降低要求,因此便培养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通用人才,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一些常见的教学组织方式,如选课制、学分制、学分累积和互换制、自由转系转校制、交叉注册制等,也体现了市场调节的影子,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得到强化;一流大学在专业设置上更是注重效益。例如,斯坦福大学在美国数千所大学中,它的建筑学院在分专业排名时总是在第10名左右,学校经过研究,认为对建筑学院进入前5名进行的投资小于其它学科的效益,因而把建筑学院取消了,这样可以集中精力办好其它的学科。总之,美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满足了为数众多、能力各异的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这一切都是高校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的一种表现。

3、市场化的就业机制

各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劳务市场的引导,高校之间的竞争在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上很容易体现出来。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体现了高校的竞争力,也即体现了社会、家长和学生对高校的认可度和信任度。高校为提高各自的毕业生在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上不断调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另外,为适应地方或“社区”的需要举办社区学院,根据社区的需要开课,提供科学性、职业性、补习性教育和社区服务,一方面满足了终身学习的要求,另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使毕业生容易就业。大多数用人单位在考察毕业生时主要看重学校的声誉、导师的声誉、专业适当和个人能力四个方面。为使毕业生获得更好的工作,校园外的人才市场就成为引导高校发展的一种积极力量。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刺激了高校专业的发展,专业面向市场并与市场相适应增强了毕业生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会影响到高校的招生成效,招生的成效反映在高校的生源质量上,高校的生源质量又会影响到教学,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又会影响到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又可反映出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实力,而这又会影响到高校的声誉和下一年的招生,这样就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循环的就业机制。因此,高校常常关注、预测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学生更是要求高校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服务,以提高自己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可以预言,高校将会愈加重视学校专业和层次结构的调整,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4、经费来源的市场竞争机制

在经费来源上,美国私立高校在学费收取数量大小上体现了自己的竞争力,而公立高校虽然学费相对较低,但联邦、州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多寡是其竞争的砝码。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收费标准结合自身的条件,自由选择上哪一所学校;另一方面,州和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和财力状况,确保是否接受其所属高校提出的财政拨款要求。为了尽可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各个高校必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么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创办社会认同的一流大学和名牌大学;要么积极进行改革,调整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办出自身的特色。可见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有利于促成千姿百态的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格局,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由此可见,高校经费的获得,招生数量的多少主要受市场竞争规律的支配。

5、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市场调控机制

在美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公私立研究型大学的研究与开发经费中来自联邦政府的比重占了首位,但是按照美国的宪法规定联邦政府一般不直接向大学提供科研经费,而是下拨给卫生福利教育部、国防部、农业部、全国科学基金会等政府机构,再由大学向这些机构申请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的选择过程主要通过竞争,通过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评估,同时考虑成本效益分析,挑选出最好的资助项目提案,核心是必须通过竞争和择优选拔。这样,大学就必须凭借自己的实力去竞争科研经费另外,联邦政府用来资助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等,一般直接发给学生,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学校或者专业,其目的是扩大就学的市场,增加学生和学校的选择性,大学必须通过生源的竞争来获得效益。

三、反思与启示

中国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不同,但美国政府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一方面,美国高校的市场化的竞争体制形成了不同种类和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满足了社会对不同层次和规格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同一层次高校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使得高校经费来源多样化,从而确保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使高校充满活力;另一方面,美国高校的这种市场竞争体制使得高校能很快适应社会的变化,并作出灵活、自由的反应,同时有利于高校课程的调整和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在竞争、开放、创新的氛围中获得发展。但是,美国高校的市场竞争体制也有其弊端,主要表现在:高校生源之间的竞争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入学标准,影响到教育质量,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有可能漠视基础研究和教学,造成商业化趋向;自治和竞争可能会造成高等院校资源的浪费和分配的不合理,进而影响到一些学科的发展等。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美国高校的市场竞争机制,借鉴其长处,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反思。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高校自身准确定位

我国大学的定位一般都是政府所规定的,大学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美国的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如康奈尔大学的办学思想是“建立一座任何人可以学习任何科目的大学”。我们国家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政府给大学定位的,高等教育运行在以强调政府的作用为主的行政约束的制度环境中,高校无须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外在的要求,这意味着高校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意味着不存在不同效率水平的高校之间的竞争和与这种竞争相联系的筛选机制,这必然使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市场与高校之间产生断裂。由于各大学从政府那里获得的资源量不一致,造成不同大学之间的社会声誉、地位等不一样,导致各个高校越位,专科院校升本科院校,本科升研究生,硕士点升博士点,一般学科升重点学科,各个高校求高、求大,最后就变成了“趋同”,大学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导致全国办学的单一化。

2、坚持学术自由原则

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容易引起大学学术自由的失落。一方面大学要购置的教学设备、仪器等费用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大学所需要的经费猛涨,大学为了生存加强了与企业界的联系,根据企业的需要开设课程和进行课题研究。企业和国家逐步把大学纳入市场体系,大学开始走向“企业化”。市场经济对大学的冲击可能会损坏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我国就曾经出现过利用办学自主权进行创收活动,如有的大学不管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条件是否具备,大多数大学开办了如国际贸易、外语、工商管理等专业,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出现了乱招生、乱收费、乱办班的现象。在美国是通过社会的干预帮助大学增强办学的社会责任心,使大学意识到自身的社会使命,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率,充分利用大学的办学资源,来提高大学的适应能力。大学积极介入社会,为社会服务并通过服务获得办学所需要的资源,大学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力量也倾向于把大学纳入市场体系。但必须防止精神层面的学术自由精神的失落、被侵蚀。市场机制的基础是竞争与自治,自治是竞争的前提。大学不是一般的经济组织,但大学引入市场机制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引入市场机制意味着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具有办学自主权,因而必须坚持学术自由与校务自治的原则。大学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应“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市场原则。市场力量一旦渗透到大学内部的学术活动,它可能会通过设立奖学金、科研基金等侵蚀大学的学术自由原则。

3、经费渠道多元化

我国高校的竞争机制并不健全,经费匮乏,来源单一,学校缺乏办学活力。教师只需要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需要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了,缺乏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精神。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体制,可以激发办学活力,形成和建立起国家投资与社会办学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大学是非营利性组织,其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教学与科研的领先。大学要增强它的竞争力必须吸引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员工、更多的公共基金,用于改善教学科研条件。高校内部要引入竞争机制,并使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平等竞争,优胜劣汰,让市场驱使高校提高效率,促使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多元化的教育供给,给家长提供选择的市场。如果大学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它在竞争环境中就不能获得成功,钱很重要,但没有一个政府能够支付得起高等教育迅速膨胀的经费,所以大学必须寻求多样化的收入来源。我国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投入和学费,来自其它渠道的经费很少。美国高校凭借自身智力密集、信息灵通、设备精良等优势,积极从事科技开发,开展社会服务,通过科技合作和销售服务获得经费,它面的“观念性工具”。“专业实践者”的管理方式很好地结合了成功的经验和对理论模式的提炼,这种提炼和领悟是在大量阅读管理文献并与学术人员和管理同事们深入商讨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使管理者获得管理策略所要求的概观。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理论能够指导和改进实践。如果对理论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们改进管理实践,那么,更严谨的理论应该培育更成功的实践者,并更好地指导学校和学院的管理实践。

四、综合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

由于理论的跨社会、跨文化和跨越时空的特点,东西方之间教育管理有共性的东西,也有共同的呼吁。尽管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有其局限性、消极因素以及和我们在意识形态、教育理念上存在着差异,但其中符合国与国之间教育管理中的普遍规律和原理等精华部分仍具有普遍性和借鉴价值,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可以,也有必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教育管理模式中的合理因素。

在我国高校,正规模式、学院模式和其它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并产生着影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发展,单纯的某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综合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可以多视角看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内部本身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管理模式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多主体的现实,我国在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已不适应日益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也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国家统筹、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办学的新机制过程中,应灵活、综合地借鉴、吸收西方各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合理成分,尽量发挥其优势,克服其局限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我国高等教育及管理产生积极作用。

转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