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2011年第4次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特别强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基础能力建设很重要,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很重要,但最根本的一个方面是制度建设。而在当前同时面临社会经济结构重大转型和大学生就业难、技术人员缺乏的局面,教育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有怎样的考量,《中国新闻周刊》和葛道凯有了一次对话。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待业人员技能缺乏、高级技术人员缺乏,这给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机会,“十二五”期间对于缓解这个问题教育部门有怎样的规划?
葛道凯:2010年,我们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修订后的《目录》主要目标是促进五个对接:一是专业与产业、岗位和企业对接;二是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四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五是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我们还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在专业设置条件、程序和管理的职责分工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
对职业教育来说,温家宝总理曾经讲过,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理论上只要是社会成员,要走向社会,养家糊口,都应该接受职业教育。再者,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人,随着技术的进步,也会落后于生产技术的需要,他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这两个因素决定了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一是规模,所有社会成员都要不断地接受职业教育;二是质量,要努力使我们的职业教育和现实生产需要相匹配,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否则他毕业后找不到岗位。2011年,我们也是围绕(规模和质量)这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但谈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一般会以职业教育为学习的榜样,因为在职业教育就业方面似乎做得比较好,你认为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葛道凯:2009年,(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可以说,就业率已经不再是职业学校的首要问题。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问题,已经从关注就业率上升到关注就业质量。下一步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就业质量。
2010年我们举办了五场教育与产业的对话,在学校、企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个基本的理念是校企要合作,学校和企业在同一个屋檐下讨论问题,像做生意一样,有什么产品,有什么需要,大家坐下来谈,这是我们对话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
2011年会继续举办12场对话活动,使学校和企业不仅见面,还会进一步丰富对话内容。我们的目标是在某些方面能够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开展实质性的合作搭一个真正的平台。
中国新闻周刊:今春,关于“招工难”的报道似乎比以往还严重,专家和学者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是“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这会不会影响到本来已经严重的职业学校的生源问题?你怎样看职业教育招生难问题?
葛道凯:中国是不是到了刘易斯拐点,这个问题本身也在讨论之中。我的判断是,如果中国到了“刘易斯拐点”,中国的职业教育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刘易斯拐点”之后,伴随着的一方面是劳动力短缺,同时劳动力成本会上升,因为为了招到人,工资一定会上涨,涨了工资以后,意味着我们的劳动力要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才会聘用。这个价值来自哪里?来自教育,最直接的就是职业教育。我相信各级政府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发展本地的职业教育,我们的企业、我们的行业也会更加关注职业教育。
我自己体会,“招生难”本质上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一对矛盾。我举个例子,大家知道世界上500强企业这几年到重庆投资,我们最早的设想是这些500强企业肯定对我们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个大的拉动。从去年开始,这些企业开始陆续投产,但他们对劳动力需求90%以上需要的是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大量是中等及中等以下,但是老百姓的期望值更多的是放在更高的层面。所谓“招生难”本质上是认识的错位,当然认识的错位需要社会发展阶段的调整,也需要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对整个社会的宣传和引导。
转自中国高职高专网(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