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手机入口 (中国)官方网站
最近更新
/news2view.asp?id=4780

从庚寅之夏到辛卯之春,从北国边疆到南海之滨,中国教育事业因为一个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而生机勃勃,因为优先发展的决心与改革创新的勇气而意气风发。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前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两个“第一”谱写了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征程,也带来了全国2.6亿名学生、1500多万名教师的新福祉。

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指引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后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结合地方教育发展实际,制定出台地方教育规划纲要,切实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部署落到实处。面对科学、理性、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脉络,我们有理由,也有底气相信,教育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优先发展,“一把手工程”推动教育发展走向纵深

“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支撑,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后劲,教育是形象,教育是未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河南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连用6个“是”强调发展教育“尤为重要、十分紧迫”。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教育人口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义务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在加快中原崛起、振兴河南的强烈需求推动下,教育优先发展已经成为河南省党政领导的深度共识。

“一把手工程”、“最大政绩观”推动优先发展教育从文本走向实践,各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不仅仅是河南这个教育人口大省,从去年7月至今年5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后高规格、高质量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结合省情推出各自的教育规划纲要。党政“一把手”亲自关心教育、亲自抓教育规划纲要的落实,核心关键词只有一个:优先发展教育。“优先”不仅体现在文本中,更生动地体现在实践中。当前,在各地紧锣密鼓积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进程中,教育优先发展已内化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治共识与具体行动。在“一把手工程”、“最大政绩观”的推动下,各地教育呈现出意气风发、你追我赶的发展新局面。

“要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各区县、各部门都要对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这是天津市市长黄兴国的所思所想。天津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率先建成人力资源强市,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将“率先”落到实处,为确保“教育优先”成为“持续优先”,天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确保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海南在教育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要勇于先行先试,争当新时期教育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只要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增加教育投入、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都可以大胆试验,积极探索。”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的话语掷地有声。海南省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制度和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的制度,每年至少1次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西藏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更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意义。“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竞争力、就是抓未来的思想”,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要求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方针,“用科学的理念指导教育工作,用全局的观念对待教育工作,用战略的眼光谋划教育工作,用创新的举措推动教育工作”,努力促进西藏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作为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上海的教育事业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是上海对教育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理念、服务、质量、体制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上海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建设“四个中心”创新发展的新目标,建立在发挥人才优势这个核心基础之上。

贵州省抢抓发展机遇,由省长赵克志亲自担任教育规划纲要制定领导小组组长,统筹领导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追赶型”的教育基础,也有着“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山西省政府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省有关部门负责教育规划纲要的组织协调,履行责任;各地纷纷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和指导教育改革工作,同时要求各部门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

实施“问责制”、落实“责任人”,各地以教育规划纲要为蓝本,祭出真招实招,从民生高度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在前不久召开的重庆教育工作会议上,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确树立“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的理念,优先发展,重点投入。

秉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标。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后,“政绩”、“问责”的字眼高频率见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规划纲要文本,体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共识。谋教育发展之政绩,问国计民生之重责,把教育优先发展提升到政绩观的高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发展“责任人”的问题。

海南省要求把教育规划纲要和实施意见的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要求各级政府主动接受本级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每年至少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专题报告一次教育工作;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听取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浙江省把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为抓紧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决定在教育强县创建的基础上,在全省开展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达标评估活动。

陕西、湖南、山西、宁夏、新疆、广西、山东、西藏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把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实行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完善对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督导考核制度。陕西省从2011年起,每3年为一轮进行督导考核;新疆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广西将根据各部门和各市、县(市、区)实施情况和社会各方面反馈情况,实行表彰奖励和问责制度;内蒙古把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作为考核各级党委和政府实绩的重要内容,定期向社会公布,增强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健全地方政府向人大定期报告教育工作制度。

改革创新,先试先行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一脉相承,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纲要,还是各地因地制宜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都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都是其核心价值取向。什么是民生?什么又是教育民生?在经济社会结构快速发展的今天,百姓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就是最大的教育民生。教育规划纲要设计得好不好,能不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度和深入度是重要的衡量指标。针对教育领域反映比较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各地迎难而上,不回避,不迂回,纷纷出台创新举措。义务教育均衡问题、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等教育民生问题,高频出现在各地改革试点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中。

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不能在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将教育规划纲要改革创新的理念和谋划落到实处,关乎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改革“改”的是薄弱环节,创新“创”的是关键环节。招生考试制度历来是热点、难点、敏感话题,而此次各地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中纷纷掂起这个“烫手山芋”,推出了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

针对公众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质疑,湖南省组建专门班子进行前期调研,今年内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拿出建议方案提交省招委会。届时将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实行不同类型、考查知识能力各有侧重的考试。为加快培养适应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湖北省将采取地方政府主导、高校行业对接、内部资源整合、校际协作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20个左右“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陕西省强调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从今年起,江苏将在省内部分高职院校中试行面向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注册入学录取模式,并逐步推广到全部高职院校。山东省从招生考试制度的角度打出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重拳”,规定不得设立各种形式的重点学校,不得在适龄儿童少年进入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时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查。河北省日前出台意见,规定今年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招生名额,要按照不低于80%的比例均衡分配到区域内每一所初中学校。

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看似具体而微,却关系着千家万户对教育的评价与期盼。充分考虑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各地纷纷在教育规划纲要中作出科学、理性、可操作的规划。

扩大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采取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行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多项技能等级证书制,推行本科学生导师制,则成为江苏、黑龙江、甘肃、贵州等省份的共识。

随着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学前教育成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各地纷纷响应,在本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对“入园难”、“入园贵”的破解之道。明确政府职责,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坚持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原则,成为各地发展学前教育的共识。

在去年投入近千万、扩建30所公办园、新增1.2万个入学学位的基础上,北京今年预计增加2万个公立园的学位来化解入园难问题。“十二五”期间,北京将改建和新建600所公办园,使全市幼儿园总量达到1600所左右,其中公办园占到50%以上。

陕西省教育厅日前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并从今年起实施5年一个周期的幼儿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每个幼儿教师每5年参加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甘肃省则参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教师”政策,实施“幼儿教师特岗计划”,优先补充农村幼儿教师。

吉林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启动实施“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国家级改革试点工作。河北、内蒙古、宁夏、青海等地则不约而同地把学前教育列入改革试点项目。

作为一项关乎千秋万代、千家万户的事业,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自然远不止这些,各地改革创新、先试先行的步伐也远远不能停歇——

贵州省出台意见,坚持严控在校时间、课程课时、家庭作业、集体补课等“八个严控”,建立中考试卷质量评估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通报制度等“八个制度”,破解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实施素质教育不全面等“八个难题”。

江西省以依法治教为抓手,抓紧修订《江西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江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适时制定《江西省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及《江西省幼儿园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

辽宁省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省、市政府负责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到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调整到160所左右,校均规模3000人左右。

无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特殊群体的教育权利与义务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各省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时的题中应有之义。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一个副产品就是流动儿童群体的日渐庞大,各大劳务输入地城市的流动儿童比例连年呈几何级数增长。流动儿童群体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不仅关乎教育公平,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当“同等”、“免费”、“保障”这些关键词纷纷出现在各地教育规划纲要文本中时,“同在一个蓝天下,共同学习成长”将不再是遥远的梦。

浙江省教育规划纲要规定,要提高公办学校招收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比重,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纳入财政保障范畴,以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确保2015年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免试就近入学,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不仅仅是浙江,各地教育规划纲要中均提出,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市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重庆提出,转户进城市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毕业后参加升学考试享有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权利。广东下决心统筹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该省结合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多途径为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学位,同时加大对接收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扶持和管理的力度。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各地教育规划纲要的重点。

几乎无一例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为各地建设教师队伍的首要内容。为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湖北决定,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福建把中小学教师、职业院校教师和高校教师都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并建立科学的教师管理机制。

作为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河南现有中小学专任教师87.2万人,其中大部分在农村。为解决教师编制不足问题,河南省编办先后增加教职工编制3.56万名,用于解决偏远农村和山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紧张、教师脱产进修、寄宿制学校管理、新建扩建高中及新课程改革等实际问题。

保障有力,财政投入确保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随着各地对国家及本省教育规划纲要进入实施阶段,改革措施纷纷出台,试点的热度席卷全国。仅在各省份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改革和试点项目,就有几百项之多。只有将这些措施和项目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推动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而要落实这些措施和项目,需要的是财政投入的积极保障。

4%的目标提了很多年,实现起来有难度,不实现又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将2012年定为4%的实现年,让4%的目标从此成为历史,是各地从教育发展实际出发的理性选择。

随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最终将4%的实现目标定格在2012年,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各项措施,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确保各项改革措施“有底气,立得住”。

各省对加大教育投入的决心有多大,从数字上就能看出来。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省在教育上一直有着强烈的投资意识,为教育愿花钱、敢花钱、花大钱。广东省财政厅不久前公布的《2011年广东全省支出预算表》显示,2011年广东整个财政盘子将超过8000亿元。其中,1072亿元的教育投入成为广东财政预算中第一大项支出。广东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广东将合理划定省、市、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逐年提高,到2020年各级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达到25%以上。

重庆在“十一五”期间,每年的教育经费财政性支出比重都达到了4%的目标。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只要政府有决心,把预算和决算、地方决算和中央决算、预算内和预算外这三个方面对教育的投资,都做到等比例,财政性的教育支出肯定会达到GDP的4%。”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重庆各项教育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成就了教育事业的“重庆现象”。然而,重庆并不满足于既往成绩,依然提出市级教育经费占市级经常性财政收入的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区、县(自治县)逐年增加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例。

“想尽一切办法,以优先投入保障优先发展教育!”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的话掷地有声,“要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在教育上花再多的钱都值得,对教育投入不能只算眼前账,而是要算大账、活账、长远账。再穷不能穷教育。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各种困难,宁可在其他方面更紧一些,也要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以优先投入保障优先发展。”按照贵州省政府常务会议意见,确保“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教育总投入高于255亿元,今后10年省级财政教育总投入高于690亿元。

优先发展要“问责”,投入保障也要“问责”,从理念、实践到保障的整个教育发展链条上,没有逃兵,没有弱旅,有的是坚定的信念与实在的机制。

投入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山东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教育投入和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政绩‘一票否决’的指标”。浙江、甘肃、湖北、黑龙江等省也确立了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能够全面、持久地得到保障。

江苏省以优先投入保障优先发展,确保“三个高于”,即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中央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2012年前,湖南省将继续执行建设教育强省投入政策。其中,市州、县市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至2个百分点,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

“优先发展教育,首先要舍得为教育花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对加大教育投入有着深度认同,要求将教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保障范围,健全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兵团各级共担、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促进教育资金来源多样化。

要加大教育投入,就要“开源”。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中西部省份虽然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但在事关未来的教育规划和投入方面一直不甘落后,并且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各种举措。

广西壮族自治区要求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和2%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各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要按规定比例安排用于教育事业。海南省到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4%以上;到2015年和2020年,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中央核定的比例。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修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从4月1日起,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所有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都要按照实际缴纳3种税税额的2%缴纳地方教育附加。从过去的1%到如今的2%,地方教育附加这看似不起眼的1个百分点的提升,却给地方教育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修建中小学校舍,改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经费有了着落。

河北省确保省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教育经费拨款增长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明年,河北的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将达到22%,并稳定增长。

同为西部省份,青海和宁夏都将建立健全教育经费增长机制。青海提出,各州(地、市)、县(区、市)政府要从省对下转移支付增量中安排不少于20%的资金用于教育发展。宁夏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设实行费用减免。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040亿元,年均增长33%,增幅位于全国各省份前列,使内蒙古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今年,内蒙古将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教育投入达48.1亿元,同比增长35.5%。

在财政投入的强力保障下,各地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改革试点项目真正能够落到实处,教育规划纲要描绘的美好蓝图也因此可能一步步变成现实。

财政投入的大幅增加,为教育改革保驾护航,也为重点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各省在确定增加财政投入目标的同时,也结合各自省情,把本省的薄弱环节或重点发展环节列入财政支持的重点。

入园难问题、生均经费低、中小学课业负担重、高水平大学建设滞后、社会教育资源分散等,是陕西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今年陕西将重点投入切实解决这几类问题,背后是财政投入的全力支撑。陕西省日前宣布,今年将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省财政增加教育支出24.8亿元,占新增投入的20%,比上年提高48.2%。

上海市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宣布,从2011年到2015年,计划投入140亿元启动实施十项教育工程。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学生健康促进工程……这些工程将为上海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实保障。

结合四川实际,按1个百分点增长30亿元的投入,四川省财政性教育支出将在两年内增长60亿元。“60亿元,对四川教育投入来讲,是绝对的大手笔!”专家们认为,这为四川省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的试点地区,天津市将加大教育投入,制定并逐步提高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健全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

“学前教育保障”、“学前教育发展”、“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等字眼出现在18个省份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改革试点项目中,分别有20个省份将“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以及“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列入改革试点和工程攻坚,而这些无疑都关乎到教育发展的根本与未来。

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设计的宏伟发展蓝图到各地因地制宜、科学创新地制定落实各自的教育规划纲要,2010年、201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年份,也注定是被教育发展史永远铭记的年份。

站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正一步步扎实有力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消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5月30日第1版)